情系農技推廣 心系群眾增收
——記鹽津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林安松事跡
林安松,男,1972年9月出生,現任鹽津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高級農藝師、政協鹽津縣第十屆委員會委員、云南省科技特派員、鹽津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招投標項目評審專家,兼任鹽津縣發展和改革局價格認定專家和云南省事業單位公開招聘面試考官。自1993年參加工作伊始,該同志就把推廣先進農業科學技術,促進農業科技轉化,增加農民收入視為自己畢生追求。曾先后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篇、參與完成重大項目規劃編制2項、編制作物栽培技術手冊1本、撰寫項目建設成果報告1本。從業30年來,他始終堅守初心,一直在改善鹽津縣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動鹽津縣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事業上默默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用實際行動深刻地詮釋著農業人“勇敢善真”的優良品格。
以農民為中心,甘做服務基層的“泥腿子”
鹽津縣地處山區,缺少平整的土地用于大面積耕種,在長久同老百姓打交道的過程中,林安松同志逐漸體會到了基層農戶在從事農產勞作中,因眼界受困、思想受限,不懂科技種田而帶來的諸多艱辛。由此,便定下了每年定期下到田間地頭向有需要的村干部、農產種植經營主體及農戶面對面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的鐵規距;不僅如此,還在摸清群眾發展需求的基礎上,選配不同專業特長的農技人員建立起包片駐村“一對一”指導的體制機制,最大限度實現服務精準化,讓更多老百姓實實在在的接觸并掌握到先進的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在幫助老百姓拓寬增收渠道方面,他更是通過將縣內優勢蔬菜品種進行提純復壯,按照“統一農資投入、統一生產技術規程、統一綠色防控、統一產品質量、統一廢棄菜葉處理”的標準,千方百計提高本土蔬菜的市場競爭力,實現蔬菜種植由“小、弱、散”向集約化和品牌化發展飛躍。由于長時間穿梭在田間地頭,林安松“風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形象已然深入廣大群眾心中,所以大家都親切的稱呼他為群眾的“泥腿子”干部。
以發展為目標,勇做農技推廣的“排頭兵”
都說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堅實的產業基礎一定是建立在大規模的現代農業技術推廣之上的,鄉村唯有切實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才能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從根本上改變落后守舊的面貌。為此,林安松總結出了一套“科研成果+農技推廣+農業生產”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親力親為帶領團隊開展各項新品種試驗。在他的帶領下,鹽津縣圓滿完成了農作物良種推廣、糧油作物高產創建、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等工作,科學的篩選出了適合本土推廣種植的作物品種達30余個。同時,還依據本地地形及土壤氣候特征,針對性的探索出了糧食和糧經作物間套種、玉米與花生間作栽培的不同種養模式進行推廣。另外,他還組織農技人員共同完成田間土樣采集研究642個,進行玉米、水稻、油菜等作物肥料利用率試驗28組;建設玉米、水稻、馬鈴薯、油菜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核心示范區13.5萬畝;并成功組建了國家級耕地質量長期監測點2個和縣級耕地質量長期監測點4個;累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面積178.9萬畝。通過不斷的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用技能進行推廣,在提升農產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大大降低了老百姓的種植成本,真正做到了用科學技術助推發展、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以創新為動力,爭做科研調查的“先行者”
在做好實用農業技術推廣的同時,林安松同志始終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技術進步”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引,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不斷積累不斷成長。翻開他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鹽津縣各地土壤、作物、病蟲害和新增項目的實施情況。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這些數據就是我工作的導航儀”。為全力抓好糧油高產創建,林安松帶領技術人員常年奔赴在各鄉鎮田地間,一忙起來就忘記吃飯、忘記休息的事時有發生。通過他的不懈努力,鹽津縣相繼完成了玉米、水稻、馬鈴薯、油菜在內的高產創建39片,并取得了玉米高產創建區平均單產564.6公斤、水稻平均單產558.2公斤、馬鈴薯平均單產1006.7公斤、油菜平均單產165.6公斤的喜人成績,平均單產與常規種植區相比分別增長了12.4%、11.6%、24.8%、16.3%。因工作扎實、成績突出,他先后獲得了省部級農業科技獎2項、地廳級6項、縣級4項,并連續3年在單位年終考核中被評定為“優秀”等次。
面對別人的贊賞,林安松只是淡淡說道:“真正想造福一方百姓,就得把自己融進這片泥土,滋養這一片土地。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農技干部,并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事跡,我只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實實在在做著自己的事情而已。”話語樸實,卻發自內心。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林安松不計得失,甘于奉獻,始終以求實創新、與時俱進的工作作風扎根基層、服務群眾,這正是千千萬萬名農技推廣人員不可磨滅的赤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