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id="p2dcn"></big>
      1. <i id="p2dcn"></i>
        <u id="p2dcn"></u>

          <rp id="p2dcn"><th id="p2dcn"></th></rp>
        1. 大觀樓與風骨名士孫髯翁
          2023-05-11 10:26:25   來源:縣委黨校   作者:劉作芳 點擊量:

           

          大觀樓與風骨名士孫髯翁

          劉作芳

          昆明滇池之濱的大觀樓所以能不脛而走聞名宇內,全賴孫髯翁一幅一百八十字長聯。文化的力量確能穿透時空,直接抵達人的靈魂。

           

          •滇池其名

          明代,大理名士李元陽編纂過一本萬歷《云南通志.地理志》,里面明確界定了滇池之大——“滇池為南中巨浸 ,周廣五百余里”。也不知其時滇池周長是否真有五百里,若如是,其時的滇池真浩大。不過也應該是言之有據的,否則大觀樓上孫髯翁的長聯也不會一開頭就是“五百里滇池”吧。

          滇池乃滇中之肺,也稱為昆明湖,古稱滇南澤。如果沒有滇池,滇中絕不可能成為今天云南的地緣中心。

          那則滇池來源的神話傳說,是很有些意思的。

          據傳在遠古之時,昆明周邊就連一條小溪沒有,更別說湖泊。土地荒涼貧瘠,人們完全靠天吃飯,生活極為艱難。禍不單行,后來氣候越來越惡劣,一年四季也不見下一滴雨,田地干旱,到處齜牙咧嘴,莊稼絕收,百姓饑寒交迫民不聊生。這時,有一個年輕的獵手,自告奮勇帶上干糧為百姓尋找水源,告別了新婚的妻子向東進發。一路上翻山越嶺,歷盡千辛萬苦的長途跋涉,最后終于來到東海之濱,一望無垠的海水使他欣喜萬分,但馬上又陷入了苦惱之中,怎么把水運送回家鄉??!他一籌莫展惆悵徘徊于岸邊,恰在此時,他看到一只老鷹從海里叼起一條小紅魚,年輕的獵手迅速張弓搭箭射下老鷹,救下了小紅魚。豈料這小紅魚竟然是東海龍王的愛女三公主,龍王看到獵手英俊善良,就想把三公主嫁給他。年輕獵手以自己已婚為由執意不從,龍王一怒就把他變成了一條小黃龍。然而小黃龍始終忘不了妻子和父老鄉親,更忘不了家鄉父老鄉親們在水深火熱中飽受煎熬的情景。一天龍王外出,他乘機放開量喝足了東海的水,悄悄騰云駕霧飛回了昆明,吐出海水。然而。妻子因為思念過度先行辭世化作了睡美人——西山,小黃龍悲痛欲絕,最終撞山而死。吐出的東海之水浩浩蕩蕩,以二十多條河流、小溪的形式匯成了今天的滇池,有了滇池的水,滇中萬物便有了生機,昆明四圍群山環抱河流縱橫,沃野千里良田萬頃,物阜民豐。風光秀麗匯聚名山勝景,成就一個“高原江南”。

          追溯“滇池”之名的源流,其實則為“顛池”,即顛倒之池。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滇”字時說:“滇者,顛也。”指的就是滇池水系流向“顛倒”的現象。北魏酈道元也說“池,在縣西北,周三百里許,上源深廣,下流淺狹,但水倒流,故曰滇池”。 其實, 滇池的形成,從科學角度說,是滇中高原地殼運動斷層陷落而成的湖泊,幾經地殼運動使玉溪盆地下降,滇中高原地殼急劇升高,徹底阻斷了滇池水向南流入南盤江和紅河的通道,致使滇池水扭頭向北,經螳螂川、普流河漢入金沙江。滇池這種與云南其他河流流向相反的狀況,被人們稱為“奇河倒流”。有盤龍江、寶象河、馬料河等20多條河流從各個方向注入,成為我國物產富饒的第六大淡水湖。

          滇池的面積相當于杭州西湖的50倍,有湖泊的嫵媚韻致,又具有大海的壯闊氣勢。朝霞夕暉,朗月疏星,薄霧輕靄,細雨晴光,滇池無時不變幻著多姿的瑰麗景象,給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

          滇池是云南的形象代言物,“滇”也成為云南省的簡稱。

          •髯翁其人

          康熙年間,孫髯出生于陜西省三原縣一個行武世家。父親自幼習得一身好武功,十八般武藝無一不精,后在科考中中得武舉,被朝廷委派到云南任武官,孫髯就隨父母帶領著來到昆明,居住在五華山西麓的梅園巷。

          也許,朝廷的這一次任命是不經意的,但是卻注定要讓孫髯與昆明大觀樓及云南的歷史結下不解之緣。

          據傳孫髯剛出生就顯得奇異,一生下來就有胡須,因而以髯名之。自幼聰穎好學,喜歡古代詩文,博覽諸子眾家學說,尤喜唐詩宋詞,能詩工畫,詩文風格豪放不羈,一時惹得昆明騷客名士們爭相與他唱和。“詩古文辭皆豪宕不羈,所撰樂府,雖不逮漢魏,亦幾入香山、崆峒之室。五、七規仿唐人,時有杰作,至其近體,氣韻沉雄,一時社中皆為斂手。躪史執經,揚風于雅”。

          孫髯自幼就很有傲骨,少時應童試,看到考生們都要被監考人員搜身之后才進入考場,認為“以盜賊待士也,吾不能受辱”,憤然轉身而去,自此之后看破功名,拒絕科考,終生未仕。父親去世之后,沒有經濟來源,家境日漸拮據,但孫髯甘受清貧,矢志不渝的遨游在詩詞書畫的藝術天地里,竟至于到達文人名士登門往來唱和也要自帶菜肴的程度,這一方面印證其生活的困窘,也可能印證其交游很廣朋友圈子大。詩文雅士們聚首即興賦詩酬唱,大有昔日蘭亭雅集的盛況。只是孫髯對友人中那些對現實的歌功頌德之詞絕不附和,甚至拍案發怒,目光炯炯射人,末了才詳細解釋原委和見解。

          孫髯喜歡奇石,酷愛梅花,尤其偏愛梅花的傲霜斗雪凌寒怒放。睹物類比自憐,自己何嘗不是一株傲寒自勵的臘梅呢!便以“萬樹梅花一布衣”為號足顯勵志之意。

          無奈命運多舛,不幸之事常臨,父母仙逝,又遇人生四大悲里的“中年喪偶”,一個女兒遠嫁紅河彌勒,自此家道迅速落敗孤清。也曾經設帳授徒,慕名而來投者不少。

          孫髯萬家憂樂系于心間,關心百姓疾苦勝過關愛自己。閑來披閱《禹貢》、《桑經》、《酈注》諸書,真正具備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

          心系民眾關心時事,為百姓疾苦奔走呼號,針對滇中連年發洪水,遭受災害,他據實寫出了《擬盤龍江水利圖說》,規劃出五條根治盤龍江水患的建議。正如林玉田在《<孫頤庵擬盤龍江水利圖說>后跋》所言“然未嘗不念斯民之利病焉,故于詩賦藝文外,著有《盤龍江水利圖說》一冊,自源至委,防利之所在,害之所積,言之最詳,及疏之何方,導之何術,亦靡不籌之最當。”

          當我們手捧《圖說》,解讀五條建議時,我們仿佛看到了不計功名不求聞達的髯翁布衣,衣衫襤褸禹禹獨行于滇池周遭那些河岸、湖堤、郊野、崇嶺、亂崗的形象,時而思索、時而疾書、時而疾行。

          他也曾經沿金沙江逆流而上進行過考察,提出了引金沙江入滇池的宏偉構想,還有感而發作了一首《金沙江》的長詩。中年之時曾一度客居大理數年,兩次去武定吊祭過明末流落此間的建文帝。這在《再游獅山吊明建文帝》一詩中得到印證:

             又過逃禪帝子壇,淡煙衰草滿欄桿。

             滁陽一旅興王易,建業千官繼統難。

             闕對鳳陵成燕幕,天留獅窟任龍蟠。

             百年歸葬無封樹,月色鵑聲終古寒。

          直至晚年時,孫髯回到昆明,家產早已不復存在,生活越加窮困,幸好以前圓通寺的住持老僧和他交情很好,同情髯翁潦倒的境遇,讓他住在大殿后螺峰山南面的咒蛟臺。此處先前就有一座小樓閣,——“夕佳閣”,他就住在閣樓上,以“咒蛟老人”自號,并樹了個招牌,上書“蛟臺老人測字占卜處”。 過著給人們占卜算卦為生的清貧生活,生活的困窘程度可以從他的詩中得到印證:

          枕頭肚里是秕糠/耗子因何少得糧/咬破任從天替補/空空如也又何妨。

          咒蛟臺蚊蟲的叮咬更讓他苦惱萬分,先生百感交集,提筆揮就一首諷喻詩:不是琵琶不是箏/嗡嗡聒耳到三更/丈夫不聽讒言語/任爾空鳴枕上聲。

          髯翁在圓通山咒蛟臺的生活境況,想來和“舉家食粥酒常賒”“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曹雪芹境況差不多的了??雌屏耸缿B炎涼,感慨“白眼無古今,黃金有是非”。

          他關心晚輩激勵后學。同時代晚六十多年的滇西大理趙州,出了一個叫師范的名人,白族,字端人,號荔扉,又號金華山樵。師范在17歲的時候,慕名來圓通山咒蛟臺拜謁孫髯翁,這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是年,髯翁已經八十有三。師范懷著崇敬的心來到昆明圓通山,只見髯翁整個住處極其簡陋,真個窮困潦倒。最為醒目倒是那兩幅對聯:一幅為“百尺高樓,一片崗巒千點樹;滿城春色,半邊海水四圍山”。另一幅為“莊嚴世界還須佛;點染春光也要人”。

          師范進得門來,看到先生“白須古貌,兀坐藜床上,如松蔭獨鶴,互相問詢,乃以詩請。拍案敷陳,目光炯炯射人。自是時攜餅餌與談,輒至暮始返。”這次拜會,諸多醍醐灌頂般的教誨,讓師范受益終生。又過了兩年,師范再次拜謁,髯翁先生仍然精神矍鑠耳聰目明,神志清晰,連走路也不用拐杖。髯翁的精神和做人秉性深深影響著師范,讓他在那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成就了一番偉業。

          師范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中舉人,五十二年(1787)任四川劍川州學正,嘉慶二年(1797)選授安徽望江知縣。游歷廣泛,擅長文學,熟悉地理、水利、邊防軍事等。晚年在貧困中完成《滇系》的編著,嘉慶十三年(1808)刊行于安徽望江。此書深得清代桐城派首領人物姚鼐所贊譽:“撰論古今之是非,綜核形勢之利病,兼采文物,博考故實,此史氏一家之美。”其中《滇南經費略論》、《滇省利弊》、《論錢法》、《緬事述略》、《征安南紀略》、《金沙江議》等篇,后均被收錄于《皇朝經世文編》。師范著作還有《南詔征信錄》、《金華山樵集》、《課余隨筆》、《雷音集》、《蔭春書屋詩話》、《小停云館芝言》、《二余堂詩稿》等,并編輯、整理《歷代詩文》、《國朝百二十余家古文抄》、《經史涂說》。

          孫髯翁的女婿是一個趕馬經商之人,往來于師宗、丘北、瀘西和彌勒一帶,為人忠厚,家道殷實,為盡半子之責,于乾隆三十七年壬辰歲(1772)將先生接到彌勒奉養。彌勒有個名叫苗雨亭的名士,早年在省城游學,與先生過從甚密。乾隆八年癸亥歲(1734),雨亭公出仕,任河南澠池縣令,于乾隆二十六年辛巳歲(1761)辭官歸里,在彌講學,得知先生到彌勒安度晚年,當即聘為西席,共同設館授徒。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歲(1774)春正月初九日,孫髯翁駕鶴西歸,享年九十上壽。苗雨亭公感念至交之情,將先生殯葬于彌勒城西苗氏塋地。

          光緒三十三年丁未歲(1907),彌勒士子協力籌資為先生修墓立碑,墓碑正中刻有“清處士髯翁孫先生墓”十個大字。

          民國三年甲寅歲(1914),愛國志士楊杰任彌勒縣長,又為髯翁修墓,立碑為志。

          民國二十六年丁丑歲(1937),杜希賢任彌勒縣長,重修孫髯翁墓,并撰《輯刊憑吊孫髯翁先生墓詩碑序》,勒石于墓左。

          解放后,孫髯先生的墓碑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得以修復。并將墓聯改為先生生前自挽聯。

          這回來得忙,名心利心,畢竟糊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詩債酒債,何曾虧負著誰!

          孫髯一生落拓窘迫,幾至生活無著,然其好學勤奮,著述甚豐,尤其是對詩歌,有著深厚的造詣,著有《永言堂詩文集》、《金沙詩草》等,輯錄的詩集有《國朝詩采》、《滇詩》等。但這些著述均散佚無存,流傳下來的寥寥無幾,現存詩作僅有《孫髯翁殘抄本》和《滇南詩略》中收錄的二十首。此外,就是刻在大觀樓前的那一幅絕世長聯,光照后人,傳誦至今,也必將傳頌于后世。

          •大觀其樓

          明末之時,大觀樓公園這片區域其實還是蘆葦沼澤之地,與滇池草海連成一片。這情形在徐霞客的游記散文《游太華山記》里有生動形象的描述:“出省城①,西南二里下舟,兩岸平疇夾水。十里田盡,萑葦②滿澤,舟行深綠間,不復知為滇池巨流,是為草海。草間舟道甚狹,遙望西山繞臂東出,削崖排空,則羅漢寺也。”

          明代,世襲鎮守云南的沐氏常在滇池練習水師,在此地建造苑圃憩息,成為云南黔國公沐氏花園。因與滇池對岸太華山距離較近,故名“近華浦”,取接近太華山的水濱之意,太華山即昆明西山。

          康熙年間吳三桂統治云南之時,在昆明小西門至近華浦草海之間疏挖了一條河道,將滇池沿岸的糧食由此運進城內,此河當時稱運糧河,今稱大觀河。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湖北和尚乾印在“近華浦”結一茅庵,講《妙法蓮華經》,聽者常越千人。后來,昆明附近的善男信女募化將茅庵修為觀音寺。二十九年(1690年),一代名臣王繼文(云南巡撫)見此地遠浦遙岑風帆煙樹,攬湖山之勝,于是大興土木,挖池筑堤植花種柳,建樓二層,名之為“大觀樓”。后這里又相繼建起華嚴閣、催耕館、觀稼堂、涌月亭、澄碧堂等,成為昆明的游覽勝地。其中以大觀樓為最顯,一派湖山來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從此,大觀樓成為昆明的一處名勝。

          道光八年(1828年),云南按察史翟錦觀將大觀樓由二層重修為三層。1853年,咸豐皇帝詢問滇池形勢,兵部侍郎何彤云“歷陳大觀情形”。咸豐帝聽后,即御書“拔浪千層”匾額,頒賜大觀樓。以后,大觀樓曾先后遭兵燹和大水而被毀滅。光緒九年(1883年),云貴總督岑毓英命住持性田和尚重修。民國初年,大觀樓辟為公園,唐繼堯曾撥款修葺。建有一批中西合壁式私家花園別墅,大的別墅有民國十六年(1927年)庾恩錫興建的“庾莊”及魯道源興建的“魯園”。還有李園、丁園、柏園、邱園、陳園等私家別墅花園。1940年,仿照西湖“三潭映月”景致,在樓前池中豎立了三個石墩。

          1950年軍事接管后人民政府均劃入大觀公園,形成大觀公園近華浦東南面的“東園”、“南園”景區。

          景區匯集了昆明地區明清時期的園林建筑,濃縮了昆明古代、近代園林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是一部栩栩如生的昆明300多年的園林發展史。大觀公園最為壯觀馳名的當然是瀕臨水邊,三層飛檐,金漆彩畫的大觀樓。大觀樓上懸匾額“拔浪千層”匾。門兩邊懸掛著清乾隆年間著名詩人孫髯翁所撰的180字海內外第一長聯。其上聯描寫滇池四周勝跡和春城之秀美,下聯懷古嘆千年人手,情景交融,其對仗之工,氣勢之大,確屬罕見。

          •大觀其聯

          正如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分別以范仲淹《岳陽樓記》、崔灝《黃鶴樓》詩、王勃《滕王閣序》顯名一樣,大觀樓聞名天下,乃是有了一介寒士孫髯翁的名聯佳構——大觀樓長聯。這一幅煌煌長聯,撰成于清乾隆年間,大概是公元1765年,一聯既出,俗唱紛紜,這可算是昆明大觀樓長聯橫空出世以來出現的奇特景象。清人吳仰賢曾經寫道:鐵板銅琶韃鞺聲,髯翁才氣劇縱橫。樓頭一百八十字,黃鶴留題萬古名。被譽為“海內第一長聯”、“古今第一長聯”、“天下第一長聯”等美名,歷史上曾有多人對長聯進行過修改,以比高低,但均在歷史的長河中銷聲匿跡,唯有孫髯翁長聯流傳不衰,為歷史文化名城昆明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浩浩乎大觀!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臻煙o邊??矗簴|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聯寫景,描寫登樓遠眺所看到的“五百里滇池”美景。把優美的歷史傳說和絢麗的景物有機地溶為一體,激發人們對邊疆錦繡河山的熱愛。下聯抒發對云南“數千年往事”的無限感慨,情景交融,對仗工整,氣魄宏大。通過有關云南的幾件史實,從人民的立場對帝王的所謂豐功偉烈進行了否定和批判。珠簾畫棟經不起風雨;豐功偉烈的碑石斷缺,早就拋棄在荒煙蔓草之中。漢、唐、宋、元曾想征服云南的滾滾英雄而今安在?最終只落得凄涼的下場。暗示滿清統治云南亦無好結果。作者采用欲抑先揚的手法,把封建統治者的文治武功歸結為一空。一個“嘆”字,凝聚著作者雄視千古,蔑視權貴的叛逆思想和孤高的情態。

          這幅180字長聯盡摹滇池景象,極言千年滇史,狀物則物勢流轉,辭采燦爛,文氣貫注;寫意則意氣馳騁,沉郁頓挫,一掃俗唱。在文禁森嚴的雍乾之際,孫聯一出,震聾發聵,四方驚動,昆明士民,競抄殆遍,蔚為滇中盛事。只源于這幅長聯展現著一個比大海、比天空更廣闊的人的襟懷。這襟懷中融入了山與水、草與花、人與事、詩與史,融入了千年往事、萬古煙云,更融入了無限的情懷,卓絕的品質心事浩茫連廣宇,兩百多年來風風雨雨,它贏得了多少人的贊嘆,贏得了多少人心靈的共鳴!

          大觀樓長聯對仗工整,音韻鏗鏘,結構上匠心獨運,曾受到毛澤東,陳毅,郭沫若的推崇。紅軍長征時,毛澤東在繁忙緊張的戰爭中,還找來大觀樓長聯細讀;在他創作的《沁園春•雪》詞中,也受到大觀樓長聯的影響;新中國建立后,他還多次推崇大觀樓長聯。如今,長聯在經歷200多年的風風雨雨后,仍懸掛在昆明大觀樓的楹柱上,吸引著來昆明的中外游客。長聯問世以來,被譽為“海內外第一聯”,“海內長聯第一佳者”。長聯由昆明名士陸樹堂行書書寫刊刻?,F存的是陸書拓本摹刻聯。清嘉慶年間,迤西道宋湘撰聯:“千秋懷抱三杯酒;萬里云山一水樓。”十四字聯高度概括了髯翁的長聯。

          1958年3月毛澤東到成都參加中央工作會議。會議期間曾借閱楹聯書10余種,內有梁章矩《楹聯叢話》。在此書中他看到大觀樓長聯,十分欣賞,能背誦如流。書中梁氏在肯定長聯同時又評價說:“(此聯)究未免冗長之譏也。”對此,毛澤東旁批:“從古未有,別創一格,此評不確。”對梁文所言長聯“一百七十余言”,毛澤東旁批糾正:“一百八十字。”還對書中收錄阮元篡改的長聯十分討厭,旁批:“死對,點金成鐵。”1959年10月董必武游大觀樓后曾作《游昆明大觀樓》詩,前四句云:“昆明大觀樓,一攬湖山勝。髯翁長聯語,今古情懷罄。” 1961年1月郭沫若在《登大觀樓即事》詩里熱情贊頌道:“果然一大觀,山水喚憑欄。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樣寬。長聯猶在壁,巨筆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兩間。”此詩手跡今懸于大觀樓三樓,已膾炙人口。陳毅1963年12月泛舟滇池,也曾作:《船艙壁間懸孫髯翁大觀樓長聯讀后喜賦》;“滇池眼中五百里,聯想人類數千年。腐朽制度終崩潰,新興階級勢如磐。詩人窮死非不幸,迄今長聯是預曰。

          盡管有多少人試圖超越,但都經不住歲月長河波濤的沖涮。只有髯翁的長聯吐露出了與老百姓心心相共鳴的胸中有無窮大境界、大宇宙。這位蟄居昆明大梅園巷中萬樹梅花一布衣在廣大民眾心中是可親可敬可佩的!是他,用畢生心力唱出一闋長聯絕響!

          這胸懷,海納百川。這胸懷,壁立千仞。這樣的胸懷,這樣的境界,一般人怎能企及,悲天憫人,寧靜致遠。字里行間的肌理,蘊含的是一片無窮的天空,一種穿越時空的神籟,超越語言和文字而存在的。

          浩渺的滇池給予了髯翁無窮靈光,讓他如椽巨筆氣貫長虹,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

           ?。ㄔd《中華文學》2020年8期

          劉作芳,云南昭通鹽津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云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省評論家協會會員,現供職于中共云南鹽津縣委黨校,高級講師。

          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海外版》《散文選刊》《中國詩詞月刊》《中國散文家》《詩潮》《散文世界》《西部散文家》《百家》《邊疆文學》《遼河》《滇池》等文學期刊。

            有散文集《守望鄉土》和社科專著《從實求知錄》問世,主編有《記憶牛寨》《牛寨鄉志》等鄉土文化著作。

          散文和社科類文章都獲過多次獎項。

          攝影作品獲過第四屆(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等國際、省、市級獎項并參展。

          通聯:云南省鹽津縣委黨校

          郵政編碼:657500    

          電話:13638853015  

          郵箱:yishuiweihan@126.com

               QQ549824647

          鹽津新聞網信息報送郵箱:yjxcb@vip.163.com。 鹽津新聞網的信息,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鹽津縣融媒體中心
          電話:0870-3033506
          EMAIL(投稿郵箱):yjxcb@vip.163.com
          滇ICP備05006878號
          亚洲Aⅴ狠狠爱一区二区三区试看,中文字幕欧美亚洲网,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久久亚洲人成人18
          <big id="p2dcn"></big>
              1. <i id="p2dcn"></i>
                <u id="p2dcn"></u>

                  <rp id="p2dcn"><th id="p2dcn"></th></rp>